大数据是什么?相信今天很少有人还搞不清楚大数据的概念,但大数据到底能为我们带来什么,或许通过一两个实际的例子,能让我们更直观地感受大数据所带来的震撼。
一个例子,微信仅仅一个春节红包测试版,在马年春节仅仅几天天时间,微信就绑定个人银行卡2亿张,干了支付宝8年的事,让支付宝在移动支付端的老大地位遭受重创!试想一家银行想要发展一亿储户,需要多长时间和多大投入?
更加超乎想象的是:若30%的人发一百元红包,共形成60亿的资金流动,如果延期一天支付,民间借贷目前月息2%,每天收益率约为万七,每天沉淀资金的保守收益为420万元;若30%的用户没有选择领取现金,那么其账户可以产生18亿的现金沉淀,没有利息!而这一切,都是在虚拟世界里完成的,真正的大数据,甚至有不少人收到了微信红包,还以为是虚拟玩币,孰不知,这些全部是真金白银!
另一个例子是阿里巴巴的。
春节前,中信21世纪在香港交易所网站披露消息称,阿里巴巴集团联手云锋基金,以约13.27亿港元认购中信21世纪配售的44.23亿股股份。几乎所有人都以为阿里要借壳中信21世纪上市,但节后阿里予以否认,于是乎中信21世纪的股票经历了暴涨暴跌的过山车节奏。
实际上,阿里收购中信21世纪,是因为中信21世纪旗下运营的中国药品电子监督网储有大量医疗药物的数据,因医疗市场发展空间庞大,阿里巴巴与其结合,不仅可以让阿里获得药品销售的牌照,而且还可以更好地处理信息数据,发展线上线下的领域,甚至建立一套医疗健康信息化标准,让后来者无法超越。
很显然,大数据已迈进“中国实践阶段”。
事实上,腾讯和阿里在打车应用上竞争激烈的滴滴打车和快滴打车同样是大数据应用的典型案例。最初,出租车预订服务是通过人工电话处理的,但由于大城市在上下班时段及特殊天气状况下,对打车预订的需求激增,致使手机打车应用应运而生。这些出租车预订系统,后台的数据基础设施能够支持储存和处理数以十万计的行程,大城市上万辆出租车的运营数据以及数以亿计的实时GPS定位信息迅速提升了出租车司机的运营效率,同时也节省了大量能源。
应该说,作为大数据技术走向主流市场的标志之一就是“Hadoop从被谈论,被探讨到被使用”。大数据技术公司Alteryx预测企业在2014年将是“Hadoop从好奇到关键"的转变,从实验室和原型项目走出来,变成每天、甚至每分每秒企业决策支持的基础。
实际上,随着越来越成熟的大数据分析和数据可视化工具的出现,商业用户不需要依赖稀缺的数据科学家才能分析和处理大数据,更多的用户自己就可以成为数据科学家,实现桌面级的大数据应用。
而企业级的大数据应用,则更多需要首先打通数据价值链,让数据生态系统中的数据得到共享,从现有数据中获得经济利益。一个例子,上海市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协同公共卫生部门,可以通过覆盖区域的居民健康档案和电子病历数据库,快速检测传染病,进行全面的疫情监测,并通过集成疾病监测和响应程序,快速进行响应。上海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信息中心主任阴忆青表示,“大数据不仅能加速疾病响应和诊断决策,而且得益于对X光、CT影像等非结构化数据的分析能力的日益加强,大数据分析技术也使得临床决策支持系统更智能。”
在笔者看来,随着大数据技术逐渐成为主流,高度专业化的行业实时数据分析变得更容易,与云计算、移动和地理位置信息服务的相结合的应用更为广泛,并具备让行业实现转型升级的创新力,更多的以大数据为名的创业公司会大量涌现,2014年或将是大数据驱动的企业应用服务商上市的大年。